当前位置 >>

诸侯ok1133官网 > 学术讲座

孙藜做客“群策大讲堂”暨导师能力提升计划专题讲座

发布时间:2023-09-25    字体大小T|T

2023年9月19日-21日,应诸侯ok1133官网邀请,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诸侯ok1133官网校友孙藜先生做客“群策大讲堂”,并开展主题为“‘媒介转向’:理论与进路的再反思”的导师能力提升计划专题系列讲座。讲座由诸侯ok1133官网副院长刘晓程主持,副院长王君玲,教师代表陈新民、李晓灵、廖金英、张华、王晓红、葛俊芳、朱霞、李昕昕、肖明姗、王强、斗维红、张春,西北师范大学、兰州财经大学部分教师以及在研硕、博士研究生150余人聆听讲座。

 

9月19日晚,孙藜教授做了题为《媒介与常识:范式转向的立足点》的第一次讲座。他首先从米尔斯“社会学的想象力”出发引出“传播学的想象力”问题,并启发大家从“回到常识并超越常识”的角度提出“媒介转向”学术问题的追问。接着,他从概念上解释了“何谓‘媒介化’”,并从“多重现实”假设出发,揭示媒介转向与日常生活、媒介与“容器”、媒介与“装置/轨迹”等深层问题之间的意涵关系。他在讲座中一再表明,重新概念化是一个需要极其艰苦的努力的过程。在他看来,媒介不仅提供了信息,同时也“保存了传媒的轨迹”,并指出,语言及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——或更准确地说,是一种互动——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,也是对世界的塑形和建构。

9月20日上午,孙藜教授的第二次讲座题为《“媒介”的再概念化》。他从李普曼说起,指明媒介研究新范式能够与旧有知识形成积极对话,例如李普曼对传统民主理论的媒介前提反思包括其两个环境的论述,就是很重要的一条重新思考知识积累的途径。在此基础上,他详细梳理了媒介研究的学术脉络,并从词源学、概念史的角度讨论“媒介”的意涵演化。他强调,媒介作为建构性的外化、调节行为,也就是一种人类存在境况的再生成。借助相关研究文献,他对“媒介即讯息”这一观点进行了再阐释,强调媒介运作展现于“媒介作为一种技术、一种社会制度、一种组织的机器和一个场景中组合内容的方式,以及作为接收体验的空间”等层面,从物质性出发展开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探究,重新理解以符号、文本为中心的传统路径。

9月20日下午,孙藜教授以《媒介本身与社会情境重构》为题进行了第三次讲座。他从范式“革命”引入媒介转向带来的社会情境重构问题,提出应从“视域转换”和“运作”系统考察媒介与社会世界的生成之间的复杂关系,同时结合技术主义与人文取向的不同研究进路,讨论了物质与物质性、中介化与媒介化、媒介技术与媒介运作之间的复杂关系。他指出,当媒介像基础设施一样深入我们的社会制度,会借助物质化带来“自然化”的拘限。因而媒介研究必然要打破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下对“社会”的有机体或机械化的前提预设,注重以“网络化”的社会想象发掘媒介在其中非线性因果的演变动力。

9月21日上午,孙藜教授的第四次讲座主题为《媒介实践与时空经验的差异性》。他首先从“媒介实践与场域”的角度剖析媒介对制度化过程的参与,并指出,“在媒介深度化中,不同媒介场域具有其特殊性,要对具体情境进行理解。我们应该打破同一性,用差异性的视野理解问题。”在他看来,对媒介的理解应从物质性、居中和生成性三个视角展开,与此同时,他还结合大量文献,阐释了“三种对物性的规定方式”可能带来的思维拘限。最后,他将媒介实践与时空情境的特殊性结合起来,讨论了“深描”对理解媒介转向尤其是开展个案研究的方法论意义。他指出,让“深描”变得可能,需“直接落实到最直接的观察层面”,从细小但编织得非常缜密的事实中推导结论。当然,他也提醒研究者,在开展这类研究时,必须时刻反思纯粹推演逻辑上的一致性,以及以整体理解警惕研究流于琐细的倾向。

9月21日下午,孙藜教授做了题为《个案反思:中国近代媒介史初探》的第五次专题讲座。他以媒介史为研究场域展示了“媒介转向”如何落实在具体的研究问题与进路之中。他简要介绍了“新报刊(媒介)史书写”的相关成果,从“以报刊-媒介为聚焦点”“注重对报刊的媒介实践的深描”“将报刊看作是不断变化的媒介化过程”等角度讨论新报刊(媒介)史书写的“新意”所在。在此基础上,他从问题提出与经验阐释两个方面,以晚清电报的研究个案,详细探究了媒介视域运用的关键难题。

三天五讲,每次讲座结束时,孙藜教授都会留出充裕的时间和现场师生交流互动,在场师生也就相关问题或分享回应,或提问求证,双方以此形成真诚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。系列讲座最后,孙藜教授也提出了两点反思:一是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要始终追问“是什么”与“在何处”的问题;二是在学术志向上,面对生命有限而学问无穷的现实,研究者须不断追求“充实而有光辉”的治学精神,激发自己形成踏实不功利的研究志趣与践行方式。

 

文字:钟佳禾、柴佳颖、程岩、曹畅、刘桦

图片:刘桦、白泉、曹畅、钟佳禾